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正文

云南支教行,传播弘志促学精神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9-13

云南支教行,传播弘志促学精神

编者按:这篇报道里有三个主角,殷岩,信息与控制学院弘志促学会第二任会长,103361班学生,昆明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在读研究生,本文《听见大山的呼唤》的作者;徐大明,103361班学生,信息与控制学院103361班学生,弘志促学会成员,云南平川完小支教老师。弘志促学会,是信息与控制学院的2009年成立的学生社团,以“弘扬志气,工学并进”为宗旨,以参与社会各项支教活动为着眼点,“志愿精神、奉献精神”是协会的历史传承,获得辽宁省大学生示范社团的荣誉称号。

我校学生有其显著的特点:主流崇尚社会责任,自信、张扬、思想活跃,自由权利意识强。信息与控制学院党总支针对我校大学生这个年青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积极面对新形势、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寻找新方法。一 方面,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打铁需从自身硬”,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甘当铺路石、传递正能量。另一方面,优化思 想教育氛围,有效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涌入社会,培养他们关心他人、互帮互助、尊老爱幼、诚信礼让的良好品德;强化他们关心社会、服务社 会的公民意识。在党总支、团总支积极开展工作的同时,以弘志促学会为着眼点,积极开展支教活动以及公益活动,传承志愿精神,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2016年暑假,弘志促学会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支教活动:抚顺市东洲区碾盘乡支教活动,抚顺市妇联组织的“与你同行,心灵成长”暑期支教活动;抚顺市汤图乡、上马镇的艺术支教;沈抚新城实验小学的暑期支教,参与人员达四十余人次。2016年9月5日开始,沈抚新城实验小学的“七彩课堂”活动正式开展,活动期持续到2016年12月,每天都有志愿者给孩子们上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保证了支教活动的持续性。本篇报道的故事就是弘志促学会无数支教公益活动中的一个,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成员,弘志促学会的历史积淀才会显得更加深厚,在沈阳工学院“笃实、励学、图强”的校训指引下,一代又一代弘志促学会人将志愿、奉献精神如星星之火,传播到全国各地,传播着沈阳工学院的校园文化,扩大着沈阳工学院在社会上的影响。

以下文章为殷岩同学撰写,有删减。

听见大山的呼唤

——记慰问云南省大理市宾川县平川镇平川完小

(一)追梦千里,只为坚守心中那不灭的理想

有这样一群人,一群敢于抛开枷锁,远行千里,奔赴深山去支教, 为的只是做那点燎原的星火的一群“战士”。你们会说,这些人真傻,放弃大城市的便利优越的生活,去什么深山老林,以为自己是隐士么,或是改变现实生活的圣 人。其实不然,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向着自己的理想方向不断前行,尽管道路坎坷,可是他们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尽管现实条件艰苦,可是你怎知他们不是自得 其乐,活得潇洒。这样的人是令我等钦佩的,也值得我等学习,感恩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

仅此致敬那些支教的老师们,你们是真正的“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有缘千里相逢

在 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们纷纷涌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只为有一天能够一展抱负,获得更好的生活。然而,这里却有一个人默默地填写了大西北三支一扶的支教 申请表,此去两年,从东北的辽宁到西部的新疆,何止千里,横跨祖国的连接,从此将他小小的梦想上升到了切身体验。后来见到他时,他还感概,两年的时间他不 敢跟任何人联系,也不敢提大学二字,他怕自己会崩溃,这些回忆被他存封在心里的某个位置,不敢触碰。两年的时间,很多人都没能坚持的最后,纷纷离开,他也 是可以走的,可是看着那些孩子的眼神,他不忍心离开。这一坚持就坚持了两年,在那样一个艰苦的地方,他真的做到了,不为别的,只是心中那不灭的理想支持他 坚持到了最后。两年后,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他反而有些舍不得了,辗转来到了云南大理的大山里——宾川县平川镇,开始了新的支教历程。这就是我的同学:徐大明老师。机缘巧合下,我也远从东北来到云南这方土地读书,就这样,联系上了这位两年未有联系的老同学,听到他在这边支教,我按捺不住那颗一直做志愿者的心。随后我联系了母校沈阳工学院的赵老师,说明情况原委,赵老师二话未说就答应组织信息与控制学院弘 志促学会的成员以及学校的志愿者团体为山里的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募捐,并组织成员们以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寄来了慰问信,这也是沈阳工学院 的学生们与山里的小孩子们的一次心灵的沟通,物质上的缺失与否并不是最关键的,心灵上的沟通与见识的拓展才是孩子们想要的最宝贵的财富。活动进行的很顺 利,礼物与信件都及时到达,不过,我还是想替沈阳工学院的志愿者们和赵老师亲眼看看这些孩子,也想去看看他们所生活的环境。

图为沈阳工学院的学生给平川完小的孩子们的信件

(三)踏上红土地

怀 着激动无比的心情,我踏上了去往宾川的路,两个半小时倒三趟公交,才来到去往宾川的西部客运站,然后坐了接近五个多小时的客车,才到了宾川县,接着又换成 另一辆去往平川镇的客车,花了接近一小时的时间才到达此行的目的地——平川完小。若是来此旅游,恐怕也要赞一声此景只应天上有,盘山公路一圈一圈向上,让 我想起了“过山车”,看着周边不断下降的景物,我心里默默想着,他们的学校真的建在山上啊。周边的景色逐渐离我越来越远,不断深入山里。望着山下开阔的景 色,心中一片豪迈,可是天公不作美,当天是阴天,感觉随时都会有倾盆大雨的样子,逐渐向上,路上不断有山石堆在路上,好像是之前从山坡滑下来的,我的心也 随之忐忑起来“这穷山僻壤的,我那同学不会是被拐卖进来的吧”。此刻,我也终于相信了电视新闻中经常播报的泥石流灾害,若是这时赶上下雨,不知我还是否有 幸走出去,越想越害怕,也开始为自己任性的举动后悔着。一边害怕着,一边又为这样景色所惊奇,山路 蜿蜒,九曲十八弯,又不由得感慨开路者的伟大,将山腰截断,一圈一圈向上开出一条路来,路侧上方并为加固,只是原始的面貌,为了开路而引起的松动并为有一 丝安全措施,感觉随时随地都会有石子滚落到路上。就在我以为学校难道建在山顶上的时候,车拐过一圈后突然向下,直直地行进了好远,终于见到了人家。就此, 我的一颗七上八下的心也回归了原处。又过了不久,我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平川完小。

图为弯曲山路

图为山体落石滚落在公路上

(四)校园见闻

在 这里,我终于见到了这些孩子们,可能是由于这边很少有外人踏入,我们一踏入校园,孩子们的目光就都聚集到了我的身上,有好奇,有打探,小心翼翼的看着他们 老师带来的这个“不速之客”。也有几个胆子大的孩子上前冲着我笑,然后问他们的徐老师“她是谁”,徐老师倒是很开心的样子,说“这是从昆明来看你们的殷老 师”。我微微有些不好意思,毕竟自己还是学生,总觉得老师这个词还是很神圣有距离的,我说“大家叫我姐姐就好”,可是他们还是很听徐老师的话,叽叽喳喳的 叫我殷老师。看着他们这么可爱,我突然觉得奔波了一整天也是值得了。之后,我跟徐老师说“我终于知道你所说的山路颠簸是什么意思了,来一趟太不容易了”。 徐老师哈哈大笑,“是啊,是不容易,辛苦你了,班里也有好几个孩子都住在你来的那个山下,他们每周回去也甚是不容易啊。”我也不由得感慨,翻山越岭,长途 跋涉,只为求学,这些山里的孩子却是不容易。然后徐老师便要去上课,我虽然迫不及待的想要看他们上课,但还是抵不过奔波了一天的疲惫,便去休息了,在休息 室我看了沈阳工学院的学生们寄来的礼物。满满一大箱子:衣服、水性笔、蜡笔、马克笔和各式各样的本子,还有各种各样书籍。当然,最吸引我的就是旁边那一大 袋子的信件。真的是满满的欣慰!

晚上的时候,我被外面欢快的音乐所吸引,推门而出看到的便是不大的操场上站满了人,他们跟着音乐的节奏手拉着手跳起了舞蹈,每个小圈子似乎跳的 都不一样。后来问过徐之后才知道这是他们的晚间操,而他们跳的舞就是有名的彝族舞蹈——左脚舞,因为本地少数民族较多,都很善于舞蹈,所以他们晚间操便是 根据音乐随意发挥。每个班级一个小圈子,大家欢乐的舞蹈,气氛真是有些让人羡慕的融洽。后来才知道,晚上留校的孩子们都是山下到这里读书的孩子,由于路程 太远,他们不得不选择留校,而他们到这里读书的原因,也只是因为,这所学校是他们附近最好的一所小学。只有到了周五的下午,才会陆续被家长接走。赶巧的 是,我去的那天,他们住校生刚好在发补助金,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家长正在签字领取补助金,突然内心一阵心酸,这是刚刚放下手中的农活过来接孩子的吧。大 山里的孩子不像城市里的孩子可以坐公交去上学,又或是家长开车接送,这里的家长都是放下手中的农活骑着自行车,摩托车或是徒步过来接孩子。

图为平川完小新教学楼——溢智楼

(五)小小的梦想,大大的希望

平川完小虽然不大,但是却很新,问过才知道他们也是刚刚搬过来这所新学校。当我看到墙上的鼓励标语时,忍不住拍下来了,或许是环境的不同,此时此刻的标语对于我来时似乎充满了能量,我愿意相信不管环境条件如何,他们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小小的梦想。

看到板报上徐老师写的一个教师的梦想:“我的梦想是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安康,百姓安居乐业;我的梦想是现代文明,诗书礼仪在当代,理应重新审视;我的梦想是社会公正,哪怕是残疾人,也有权选择站在同一起跑线。我爱国,所谓责之深,爱之切,只为一颗赤诚的心;我也敬业,这是我生存的根本,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我更要努力做到诚信,我应该为之坚守;我事事不忘待人友善,和谐友善才是人间正道!” 有一些热血沸腾的感动,我曾跟他说过,即使你一个人无法改变教育之根本,无法改变某些存在已久的陋习,你依旧要坚持下去么?他说了一句让人特别感动的话 “假如所有人都是如此想,所有人都不去做,那么这样的现状永远也无法改变,而我所做的虽然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是如果我能够影响哪怕是一两个人也是值得的, 那样一传一百,慢慢的教育之根本就会改变,到那时,我会为我曾经作为其中的一点星火之光而感到荣幸之至。”我们都明白,教育体制的改变的成效可能要十年以 上才会看到效果,而他似乎想要奉献这一生吧,即使不再支教,也会继续从事与教育事业有关的工作,直到可以略尽绵薄之力吧!

图为徐大明所写的板报——一个教师的梦想

(六)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

应徐老师邀请,一定要我为孩子们上一堂课,我左思右想似乎也不知道讲些什么好,总觉得他们还小,似乎讲太多的道理都是口号形式的,所以,打定主意就给他们讲“如何做人”,先学会做人,再学会读书。我希望他们都能够摆正心态,不为一次两次的成绩耿耿于怀,当然也是要不断努力,不断的、脚踏实地的进步。 平时面对上百人演讲亦不会紧张,侃侃而谈,可是面对这一双双求知的眼神,我却突然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讲述才好。最后,还是改换了形式,让他们提问我 来解答,我希望当他们的大姐姐而不是严肃的老师。大家问题一个接一个,下课后又都围过来要我的手机号,真是有些受宠若惊,这些孩子,其实只要有一点点的关 爱,他们便会心满意足。看着他们读着沈阳工学院的大学生们写来的信,欢呼雀跃;听着他们唱着班歌——蜗牛,“我要一步一步的往上爬,只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 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仰望......”感觉充满了正能量,在徐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的精神状态很高昂,他们七嘴八舌问我大学是什么样子的,似乎对大学充满了无限的向往。而当我告诉他们此行还有给他们带礼物来,他们更是欢呼雀跃。最可爱的是他们班的女班长,小孩子还跟徐老师说应该也给大姐姐带一些特产回去,而在结束之后,还收到了一个孩子写给我的信,言辞真切,令人动容,看着他们真挚的眼神,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也许,人性之美好即在付出,虽然有些惶恐并未为他们做些什么,可是还是收获了太多的的感动。

图为与徐大明的合影

(七)后会有期,爱无止境

归 途中,刚好下起了雨,山间云雾缭绕,我却再也没有了去时的忐忑,只留下满满的回忆和浓浓的不舍,看着车窗外那迷茫一片的山路,我的思绪也飘远起来,我的力 量还是太过绵薄,只能给予一点点小小的帮助。而我的目标也逐渐清晰起来,我喜欢志愿者的工作,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远比取得成就更让人心情激动,此行时间虽然短暂,可是感受却是无比深厚,徐大明说, 你千万不要说你给予了他们什么,这些孩子非常敏感早熟,他怕他们心里产生自卑的心态。其实,即使他不嘱咐,我也不会说,因为我真的觉得自己并没有帮到他们 什么,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的,所以,为了这个方向我们也要努力提升自身价值,将来好能够更好的帮助他们。我也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为那些 需要关怀的祖国的下一代送上最真挚的笑容和祝福。

而 此次最应该感谢的莫过于千里之外的母校,感谢赵老师和学生们的爱心,大爱无疆,即使他们生活上并非窘迫异常,但心灵上的弥补却是弥足珍贵的,看着孩子们读 信时的兴高采烈,听着他们计划着怎么给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回信,我的心中一片绵软,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默默地在心里说“老师, 同学们,我替你们看过这些孩子了,未来,还需要你们继续心灵沟通,将此爱延续下去。。。”我们或许也都愿意做燎原的这点星火。。。我们听到了!我们听到了 大山的呼唤,听到了你们的呼唤。。。

图为回程路上的路边景色

信息与控制学院(撰稿人:殷岩、赵义 审核人:徐军 发稿人:王婷)